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呼麦蒙古的声音 [复制链接]

1#
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呼麦撰文:舒泥摄影:阿音
  站在草原上,有风的时候,把嘴张开,变换口型,你就能听到那种“呼——”的声音。草原上的蒙古人在游猎和驯化五畜时,学会了与动物说话,与风聊天。像风吹过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骏马嘶鸣,这就是蒙古人的声音。呼麦,就诞生在这里。民间祝词人沃德正在初冬的荒野中寻找他失散的牲畜。这时的草原,候鸟早已飞回南方,旱獭也已入蜇,四处寂静无声。沃德是一位民间祝词艺人,能配合长调唱出低音呼麦,邻里们相聚或建立新蒙古包时,都会请他去添彩。一人多高的牧草随风摇曳,远处一匹失群的马长啸一声,打破了草场的宁静,那是它在表达对同伴的思念。“杭盖”是蒙语,意为有山有平川,水草丰美的地方,向来是游牧民族追逐的风水宝地,呼麦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
  呼麦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深沉的低音,比任何男低音的嗓音还要低,虽沙哑却洪亮;而哨音则像金属振动发出的啸声,远远地飘在高处。有人说呼麦是来自天堂的声音,有人说来自神秘世界;有人说它像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像瀑布飞泻、山鸣谷应,总之,它不像一个人唱出来的。呼麦小歌手巴图图拉嘎和他的哥哥(左)正在跟家里的“伊希格”嬉戏。“伊希格”是蒙语,意思是“山羊羔”。游牧蒙古人的子女从小与五畜——牛、马、骆驼、绵羊、山羊的幼仔相处,听惯了各种叫声,长期模仿下来,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巴图图拉嘎从五岁开始学唱长调,如今他既是学校文艺队里的长调歌手,也是个出色的呼麦歌手。
  “严格说,不应该叫演唱呼麦,应该叫演奏呼麦。”在电视上穿着西装戴着墨镜,又酷又严肃的音乐人巴音,此刻穿着件松松垮垮的T恤,坐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奶茶馆里,告诉我“演奏”呼麦的秘密,“就像吹笛子。吹笛子的时候,气口在嘴这里,音高在手指头上。呼麦呢,就全收进去了,气口在喉咙里,上腭就是管音高的那个眼,那根管子呢,就是口腔。”昂给日嘎(右)自幼在邻里的影响下学会了长调和马头琴,年后才开始学习呼麦,在蒙古国的呼麦大赛中获得过铜牌的嘉奖,多次受邀到国外演出,但他没有就此离开草原。当问到是从哪儿学的呼麦时,他答:“在马背上练的。”昂给日嘎身旁给羊羔喂奶的老人是他的外祖母查干其其格。老太太十分擅长劝奶歌,“陶伊格,陶伊格……”,悠长动听的歌曲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弃仔的母羊回到幼仔身边。昂给日嘎说,他外祖母唱的“劝奶歌”与呼麦一脉相承。
  在蒙语里,“浩林”的意思是“喉咙的”,“潮尔”就是“和声”,“浩林潮尔”连起来就是“喉咙的和声”。当时,莫尔吉呼用这个名字来形容他听到的那种“一个人发出两个声音”的歌唱手段,因为在那个时期,“呼麦”这个名字还没有传到中国。“布拜歌”是蒙古人的摇篮曲,只有几句歌词,曲调悠扬,那仁珠拉反复吟唱着这首歌,让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尽快入睡。自古以来,游牧蒙古人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男人负责放养牲畜,女人照顾全家起居。呼麦研究者发现,蒙古长调的呼吸方法与呼麦一致,其悠长的旋律也与某种低音呼麦类似,呼麦很可能是长调的源头。
  潮尔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两个或多个音组成和声,但是,潮尔的这种和声与西洋音乐中的和声有明显的不同:当潮尔音乐中有一个旋律在进行时,还有一个固定的根音跟着旋律走,很多时候,根音与旋律之间会出现极不和谐的效果;而西洋音乐中的和声则须恪守音程关系,基本不允许不和谐音效的出现。在蒙古人的民间音乐家族里,马头琴可以拉潮尔,陶布绍尔(一种蒙古传统的弹拨乐器)可以演奏潮尔,口弦可以弹出潮尔,胡笳可吹出潮尔,人声也可以唱出潮尔,而后者如今被称做“呼麦”。蒙古人在畜牧方面的语言十分丰富,不仅五畜有各自的称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牲畜还分别有自己的名字。嘎毕雅图正在喂的母牛在蒙语里被称作“乌尼耶”。蒙古人还根据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发音特点,模仿它们的叫声。低音呼麦中的“哈日和拉”就是在模仿牛叫。
  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潮尔音乐”时代,从匈奴时期起,到成吉思汗登上汗位,这个期间的音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潮尔”。不能说蒙古族只有八百年历史,那是从成吉思汗时候算起的,事实上,蒙古族应该是从更早时期的各个部族开始,经过很多时代慢慢演变过来的,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外面飘着雪花,屋内的额尔顿巴雅尔打开房门,抱着收音机,听“乌力格尔”打发沉闷时光。“乌力格尔”在蒙语里的意思是“说书调”,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当地还有很多短调民歌。现在的呼麦歌手经过研究,把从蒙古国学来的呼麦的调门降下来,跟这些民歌结合起来,演出效果很好。用他们的话说,这两种音乐本来就是“亲戚”,很容易结合。
  呼麦在蒙古国东部到内蒙古这一带的草原曾一度失传,只剩下残存的遗迹,如今他们又把它找了回来,就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一见面就认识,一相处就感情深厚。内蒙古现在的呼麦是这三十年重新学的,是经过发掘整理,学院化之后,由蒙古国那边的老师教出来的。要想听民间流传的呼麦,还得到*的阿尔泰山里头,或者去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也就是围绕着阿尔泰山的那一大片地区,民间流传的呼麦主要是在那里保存下来的。三个牧民骑着马,准备去参加山下的敖包盛会。民间流传的呼麦需要有山有水、有草有野兽的环境。现在,内蒙古草原以及蒙古国的戈壁地区,地理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民间呼麦已经失传,只留下一些残存的遗迹和舞台上的“学院派”演出。
  虽然呼麦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呼麦无疑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最古老的声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行动能力有限,狩猎活动的范围很小,必须用声音把动物召唤到近旁,因而,他们会在狩猎中模仿狼嚎、鹿鸣和狐狸的声音……这就是呼麦最早的源头。草原上的孩子从小就与家里的动物成了要好的玩伴。他们懂动物,以拥有五畜为傲,以居于大草原而欣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与动物的沟通,促成了呼麦的产生。在旧石器时期,蒙古人在狩猎和驯化野生动物时,呼唤狼、鹿、狐狸等的声音,就是最原始的呼麦。
  后来,人们又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用呼麦和动物交流,呼唤五畜的声音也是原始的呼麦。所以,敖都苏荣认为,人类可能在语言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呼麦沟通,不仅是在人类之间,还与动物以及自然进行交流。其间可能因为风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声音中出现了更多的变化,逐渐形成富于旋律的效果,最终成为一种歌唱手段。宝乐尔其其格是萨满教的一位女巫师,她正在通过吹奏口弦来与神灵对话。宝乐尔其其格吹奏的口弦是一个薄薄的金属片,中间破开,形成了一个细细的簧片,她把口弦含在嘴里,用手弹拨簧片,就会发出一种类似哨音呼麦和声部分的声音,只是音量要小很多,轻轻地在房间里回响。
  呼麦还可能是蒙古马头琴与长调的源头。因为马头琴在演奏时,一根弦用来拉出旋律而另一根弦保持一个固定音不变,这跟和声呼麦在演唱时的方法完全一致。乐器的诞生往往是对自然发声的模仿,从马头琴的演奏方法来看也的确符合这个规律。而蒙古长调的呼吸方法也与呼麦一致,其悠长的旋律与模仿山羊的低音呼麦“依斯和列”非常类似。只有懂呼麦的民族才会创造出长调这种艺术。几位蒙古国扎布汗省的少年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呼麦的演唱训练。蒙古国的国立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呼麦专业,甚至有的还设置了研究生专业。
  呼麦经过漫长的发展,曾经在蒙古帝国时期走向全盛。成吉思汗祭祀黑苏鲁锭(蒙古*旗)的时候,曾有几千将士合唱低音呼麦的场面,声势慑人。那时候,*队作战前也会齐唱呼麦,千万人发出的声音贴着地面传出去,敌人听见胆子都吓破了。如果你听过低音呼麦那种低沉、洪亮又非常神秘的声音,可以想象一下,几千万蒙古铁骑在草原上发出这样的声音,是不是会给对手洪水猛兽来袭的感觉?什么叫闻风丧胆?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听过呼麦的异族,听到这种声音真的会被吓破胆。乌尼(左)与青格勒是安达乐队的成员,他们正在以呼麦的形式演唱《成吉思汗颂》。蒙古国的学者认为,成吉思汗在每次祭旗或出征时,都会率领众将领演唱呼麦,千万蒙古铁骑共同发出那种低沉、洪亮又神秘的声音,定会给对手带来洪水猛兽来袭的错觉。现在,草原上举办那达慕也会请来几位老人高歌呼麦,为摔跤手壮行。
  此后,呼麦的式微可能与这几百年间复杂的民族*治环境有关。满清朝廷推崇佛教,蒙古一多半男子都要出家。喇嘛诵经时使用的低音呼麦于是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哨音呼麦因为经常被叛逆的英雄好汉们演唱而受到压制。到了蒙古国民主革命以后,哨音呼麦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而低音呼麦则被当做“喇嘛的声音”被否定了。年后,各种形式的呼麦又重新得到重视,被整理发掘出来,然后学院化,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这种神奇的音乐,包括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那些有名的呼麦手。呼麦刚刚发掘整理的时候,蒙古国定义了其中的6种,图瓦共和国整理出5种,经过这些年的再发掘,现在呼麦大家庭大约有16个成员,并且还在继续发展。清晨,奥特根一手提着盛奶的小桶,一手持着九孔勺,从桶中舀出鲜奶洒向天空,口中发出“胡日阿伊,胡日阿伊……”的喊声,呼喊中带有些低音呼麦的声音。这是蒙古人祈求长生天保佑赐福的一种祭祀仪式,称作“洒出啦”。呼麦来源于蒙古人的生活,并在传唱中得到升华,成为世界听众所共赏的艺术奇葩。


  听过了高空悠扬、变化莫测的“学院派”呼麦,未经雕琢的原生态呼麦也有自己独特的美。这里的风景美得慑人心魄,坡地上是森林,山谷里是草原,鲜花遍野,牛羊成群,骏马闲走,蒙古有句谚语,“在戈壁做人,不如在杭盖当牛做马。”很多当地人相信:必须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诞生和流传出这种艺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