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之一 [复制链接]

1#
怎么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民族音乐传承班”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特色教学之一,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60余年民族音乐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民族音乐学校传承与学校学科发展中的新的形式、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进行的新探索。

民族音乐传承班每年选择一项重要的传承项目,对其保护传承价值、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评估,将其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请进学校,在尊重每一个具体歌乐种固有的传承机制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固有的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系统相结合,进行教学传承。

自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聘请中国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兰杰先生担任指导教师,招收科尔沁民歌传承方向以来,、、年分别聘请巴德玛、布林、扎格达苏荣三位国家级传承人,同时配以学校专业教师作为助教,招收阿拉善民歌、潮尔琴、锡林郭勒民歌三个传承专业方向学生。年,音乐学方向再次招收鄂尔多斯民歌传承专业方向学生6名,并聘请著名歌唱家、鄂尔多斯民歌重要传承人金花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民族特色教学已成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特色教学、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界以及社会各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高校教育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调发展的创新形式。

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级)

l导师:金花

l学生:6名

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蒙古族著名歌唱家金花老师进行传承教学,内容主要以鄂尔多斯民歌为主,同时由沃德勒夫、石田立等教师协助教授器乐辅修。年招收6名学生,分别是乌仁呼(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珠娜(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斯琴毕力格(通辽市扎鲁特旗)、特日格乐(鄂尔多斯市前旗)、阿根力玛(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伊日贵(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共同组成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

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属于学校的特色教学,开设共同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及田野调查,撰写田野调查报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经过金花和各位教师的细心传授,学生们在半学期内共学习了《阿盖吐梁》《魏玲花》《隋玲花》《乌兰套勒盖的泥土》《走在草滩上》《路的两边》《高高的后山梁》《鄂托克的西边》《春天里》《十二属相》《四季》等10余首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基本掌握了鄂尔多斯民歌的地域风格和演唱技法。据金花老师介绍,预计在二年级下班学期开始长调、古日道等其他体裁鄂尔多斯民歌的学习。

年12月31日,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同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级)、潮尔琴传承班(级)、阿拉善民歌传承班(级)、民族音乐理论班一起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小音乐厅进行了期末观摩考试。担任此次考试的主要评委有:长调大师、蒙古族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阿拉善民歌传承班导师巴德玛,蒙古族马头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潮尔琴传承班导师布林,国家一级演员、长调歌唱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锡林郭勒民歌班导师扎格达苏荣,长调歌唱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导师金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杨玉成教授等。观摩考试结束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杨玉成教授对此次传承班考试作出了精彩的点评,他肯定了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教学成果,并对同学们寄予厚望,同时,他还从专业角度对学生提出了建议性的评讲,让在座同学们获益匪浅。通过期末考试的舞台实践,民族音乐传承班的同学们励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努力学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一—科尔沁民歌传承班(级)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一—阿拉善民歌传承班(级)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一—潮尔琴传承班(级)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一—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级)

*金花*(——)蒙古族,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府特贴),著名蒙古族歌唱家。中国音协会员、内蒙古音协理事,曾任内蒙古青联副主席,内蒙古*协委员、鄂尔多斯歌舞团任副团长,先后工作于伊盟歌舞团、内蒙古歌舞团,以演唱鄂尔多斯民歌和蒙古族音乐风格的歌曲为主。代表曲目有《森吉德玛》《瑙门达来》《金杯》《黑段子坎肩》《酒歌》《送亲歌》《圆顶帽子》《乳飘香》等。

金花于年8月考入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兰牧骑,任独唱演员。早在60年代,金花曾多次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并得到他们的赞誉,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7次接见。年,参加“全区专业文艺团体汇演”,她演唱的《礼物》《*的教育好》等歌曲,受到了高度评价。年调入鄂尔多斯歌舞团,任副团长。70年代以来,曾7次访问日本。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金花演唱的鄂尔多斯民歌《瑙门达莱》和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创作的歌曲《剪毛机来到了草原上》等歌曲,荣获了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现称歌舞剧院)并荣获内蒙古歌舞剧院终身演员荣誉称号。年,在延安举行的“*河歌会”上,她演唱的鄂尔多斯民歌《黑缎子坎肩》和《乳飘香》荣获特等奖。年,金花与歌唱家拉苏荣一同演唱的《敖包相会》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年,参加保加利亚第二十二届世界民间艺术节,演唱了保加利亚民歌《格林卡》等歌曲,荣获了一等奖。年,金花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唱法女歌唱家声乐大赛”,她演唱的鄂尔多斯民歌《送亲歌》《乳飘香》荣获了“全国民族唱法十大女歌唱家”的光荣称号。80年代,参加“中美首次通航”中国代表团赴美访问演出,并到朝鲜、保加利亚、波兰、坦桑尼亚、塞舌尔和布隆迪等国家访问演出,她的歌声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年,金花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90年代,为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人演唱,受到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赞扬。年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授予的“文学艺术杰出贡献”金奖。金花曾任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六、七、八届*协委员,内蒙古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近十年,金花在“内蒙古德德玛艺术学院”任常务院长兼声乐教授,为家乡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漫漫50年的歌唱生涯中,她刻苦学习、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年,金花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聘为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专业导师,立足于民族音乐的薪火传承。

鄂尔多斯地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由于鄂尔多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鄂尔多斯各旗蒙古族主要以半农半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其中以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为主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称为全蒙古族祭祀和仪式活动的中心。

鄂尔多斯蒙古人称“歌”为“daguu”(蒙语,汉语写成道),长调民歌称“huuqinduu”或“udanaitaiduu”,意为“旧歌”或“较慢演唱的歌”。当地蒙古人一般把歌或曲调统称为“艾”(ai),包括了歌、曲调、节奏、调性等多种含义,这里指的是长调的外在形态。上世纪五十年代,鄂尔多斯地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长调歌手,如乌审旗敖登巴尔,她当时是鄂尔多斯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手之一,她演唱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枣树梁》等,受到牧民的喜爱。鄂托克前旗民间艺人扎木苏演唱的鄂尔多斯长调《六十棵榆树》、《豹花白的驼羔》等曾轰动全国。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风格独特、蕴藏丰富、表现形式十分多样。短调民歌的演唱,往往伴有乐器伴奏,并采用群体性演唱形式,在各种民俗仪式和宴会上演唱。

鄂尔多斯被誉为蒙古族“礼仪之邦”。每一种民俗活动往往也是一场歌舞盛会。鄂尔多斯宴歌——“乃日”(nair)是由歌手和乐队组成的表演群体,在宴会上表演。鄂尔多斯宴歌主要有敬酒歌、羊背仪式歌、父母之歌、骏马之歌、送亲歌、劝嫁歌等,多数是祥和、欢乐、歌颂性为特点。如在宴会上用来敬献客人的《金杯》、《酒歌》、《八月的鲜花》、《石泉之水》、《圆顶帽子》等;在婚礼上用来送亲的《送亲歌》、《十五岁的姑娘》等。

杭锦旗*河沿岸特古日格、希拉召、呼和毛都、巴拉海及巴彦恩克尔、伊克乌苏等半农半牧村落,流传着古老的长调民歌体裁——古日道(也称古日歌)。这是一种群体性演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仪式歌曲。关于古日道的称谓问题,学界有几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古日”“gürü”一词为满语,具有国家、国*等含义,因此古日道就是国*歌曲,也可称为国宴歌曲,是在隆重仪式场合献给王公贵族的大型声乐组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蒙古语的“古日”一词来自于藏语,藏语当中的“古日”,具有“至高无上、喇嘛师傅”等含义。在鄂尔多斯地区寺庙法会上,确实有“古日之颂”这一念经活动,内容主要为歌颂活佛及高僧之功德。第三种观点认为,“gürü”在蒙古语中的实际含义为“吸铁石、铁石”等,显然与古日道的文化指向无关。当地牧民普遍认为“古日”一词来源于“国家”这个概念鄂尔多斯素来以祭祀音乐和礼仪音乐著称。其中,成吉思汗祭祀乐和鄂尔多斯传统乃日音乐,最具代表性。鄂尔多斯既有大量的短调民歌,也有长调民歌,其中流行于杭锦旗沿*河一带的古日道、达拉特旗希鲁克道等歌种,与当地特有的民俗生活和各种宴会礼仪结合在一起,成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表现形式。较之其它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而言,鄂尔多斯长调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诺古拉少,音调发展相对直接,音调多以重复性乐句为主要特点;二是,衬词少,少有悠长拖腔;三是,从风格表现上看,鄂尔多斯长调哀婉苍凉、内在深沉,与当地短调民歌所表现出来的欢快、活泼的特征有鲜明的对比。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点:一是,节奏跳跃明快,旋律起伏大,以大跳音程支撑;二是,有许多富有部落和地域特色的衬词,如《双山梁》、《乌兰陶勒盖的泥土》中的“囊呐日、哎、哒、”等衬词,《金杯》中的“赛鲁日外咚噻”等,成为鄂尔多斯民歌特有的表现形式;三是,总体上看,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热烈欢快,富有朝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生活性特征。

从鄂尔多斯民歌的表演特征来看,“有宴必有歌,有歌必有乐”,民歌往往与鄂尔多斯传统乃日结合在一起,演唱时有乐队伴奏。有如下特点:一是,宴歌前奏的处理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一首歌的前奏往往是歌曲旋律的一次完整演奏,但一段与一段之间的链接部分使用该歌曲的结束句;二是,宴歌的演唱与乐器伴奏旋律是相同的,是同步的;三是,宴歌的演唱多以女性歌手为主,男性则多担任乐器伴奏;四是,忌讳儿童不能与大人同唱宴歌,只有到成年以后方可参加宴会并加入演唱;五是,宴歌的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如歌颂父母恩情的,赞美骏马,歌唱爱情的歌曲,而忌讳演唱忧伤、悲哀的、不吉利的歌曲。

地方的“代表性歌、或称为旗帜性歌”(苏力德·道),或在婚礼、乃日以及那达慕大会上演唱的歌。这些歌主要歌颂国家朝*、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等内容。直到后来由于佛教在蒙古地区的迅速传播,而增加了一些歌颂佛教哲理、活佛、高僧的功德等内容。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古日道的概念是以“国*歌、国宴歌”为名称指向的,在特定的乃日、仪式、婚礼、那达慕等隆重仪式场合演唱的体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